首先,从光绪皇帝的角度讲。光绪五岁时就受到翁同龢的教导,后来,翁同龢丧子,更是把光绪当做自己的亲儿子来教导,可以说情同父子,所谓“严师出高徒”。翁同龢对光绪肯定很严格的,另外,孩子的天性总是很顽皮的,更何况是皇帝其他的事情对他的诱惑肯定很大,因此,光绪小时候应该挨了不少戒尺。从学生的角度来讲,定心生怨恨,伺机报复(请不要说皇帝没那么狭隘,不要忘了万历皇帝,更不要忘记皇帝是人,不是龙)。另外,光绪对翁同龢太过依赖,基本上事事都由翁同龢做主,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,要挣脱翁同龢的束缚,自己做主,翁同龢又似乎忘记了自己人臣的身份,经常阻止光绪的一些政令,引起了光绪的不满,并且影响的皇帝的威严。他光绪皇帝再不是个皇帝,再受到太后的掣肘,他也是个皇帝,不允许任何人僭越,哪怕他是形如父亲的翁老师。 其次,从慈禧太后的角度讲。翁同龢不再受宠于太后。特别是珍妃、瑾妃的事情,竞和太后她老人家对立起来,翁同龢对光绪的影响太大,留一个“不听话”的人在皇帝身边不利于对皇帝的控制。另外,翁同龢在朝中的势力很大,罢免他,可以抽空光绪在朝中的势力,安排自己的人,也可以免去翁同龢对于皇帝、太后统治地位的威胁。 再次,翁同龢是顽固派中的顽固派,他是两代帝王之师,一个老儒生,不会同意大规模的改革,认为有辱“斯文”即使他认为清王朝的确需要革新。所以“意图改革”的光绪皇帝容不得他,康有为也容不下他,尽管,翁同龢算是康有为的“伯乐”,对康有为“礼贤下士”只是一个老儒生爱才,遵圣人之言。慈禧太后更容不下他。光绪皇帝为与慈禧太后“合作改革”,自己要做出一些让步,也是为了维新派变法,给顽固派一个“杀一儆百”让他们知道,“阻拦变法则死”。所以,翁同龢这个“又臭又硬的石头”就成了“祭祀品”。由于处理外交事务惹了一身腥,吃力不讨好,遭到言官的弹劾,“千里之堤,毁于蚁穴,”这么多言官的弹劾,光绪皇帝对自己敬爱的翁老师的心理防线定然有影响。 最后,恭亲王奕䜣的遗言,“翁同龢与康有为是小人,二人联合危机帝业”。“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”,另外,即使奕䜣的遗言是造假的,我们可以设想,奕䜣死后,朝中权势最大的是翁同龢,而翁同龢可以左右政令,康有为是维新派人士,声誉极大,二人联合,定然能左右“圣听”危及帝业。“一山难容二虎”,封建统治阶级必然不会允许一个危及其统治地位的人存在,翁同龢还能“寿终正寝”已经很照顾他了。在官场上,权势可谓炙手可热,得罪的人太多了,树敌众多,最后,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,我们不得不感慨,“锦上添花固然好,只是,雪中送炭更难得”,墙倒众人推啊! 综上,翁同龢被罢官,是各方利益均衡的结果,诚然,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,罢翁,是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。他是中国近代化浪潮中的一朵浪花,一个典型的中国儒生的代表。
雨夜日葵 2013年11月6日 |